“王老板,您这货架上的散装饼干,价签上‘元/500克’得写清楚,不能只标个‘8.9元’,不然顾客容易误会是一整袋的价……”执法人员拿起价签仔细查看,指着不规范的地方耐心解释,还掏出手机翻出规范示例,王老板赶紧让店员拿笔记录:“你们让我看的这个模板,品名、计价单位、单价都齐活,顾客一目了然,买卖更舒心了!”
自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以来,武威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坚持“打假”与“查价”双管齐下,将价格检查作为重点内容同步推进。执法人员深入乡镇超市、便利店等农村食品消费主阵地,仔细核对食品价签与实际售价是否一致,严查“低标高结”“模糊标价”等价格乱象,尤其关注米面油、调味品等民生食品的价格公示是否规范,要求经营者做到“一物一签、价签对应、内容完整”,确保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与价格秩序规范同落实、同见效。截至目前,已检查农村食品经营户90余户次,当场指导经营者整改明码标价不规范问题19处,价格公示牌未在显著位置问题2处。
在检查过程中,执法人员结合典型案例,向超市经营者普及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》《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》等法律法规,督促经营者严格履行价格主体责任,不得利用价格手段误导消费者。检查间隙,执法人员也没闲着,“大爷大妈,你们买东西要是看到‘三无’食品,或者买的东西标价是5块,结账时收6块,记着拨打12315热线电话……”执法人员拿着宣传彩页,给来购物的村民讲解维权途径。一旁的李大妈连连点头:“以前总觉得小超市没啥讲究,听你们一说才知道,这不光是商户的事,咱消费者也得盯紧点。”
此次检查不仅校准了价格行为的“偏差”,更在互动中把明码标价的规范、价格维权的途径面对面讲给了经营者和消费者。下一步,将持续聚焦农村市场价格秩序,把“检查带规范、普法融日常”的模式延伸到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,以群众听得懂、记得住的方式筑牢价格监管防线,让规范价格的弦在经营者心中绷紧,让安心消费的底气在乡亲们手里攥牢,用扎实行动守护好农村市场价格秩序。
来源: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